誰是石虎的殺手?路殺石虎體內檢出農藥、殺蟲劑與毒鼠藥,顯示慢性中毒影響

開年不到兩個月苗縣已發生四起石虎遭路殺
開年不到兩個月苗縣已發生四起石虎遭路殺

目錄

石虎棲地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近年來路殺事件頻傳

石虎,作為國內瀕危的野生貓科動物,面臨的威脅不僅來自路殺,還有來自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長期慢性中毒。石虎的棲息地位於淺山地區,這些地區與人類活動區重疊,根據台大與屏科大的研究,長時間暴露於農藥污染的環境中,會增加石虎的健康風險。檢測路殺的石虎屍體後,發現其肝臟含有毒鼠藥,胃部則含有劇毒農藥如加保扶,以及使用量極高的殺蟲劑陶斯松。

屏科大野保所的裴家騏教授指出,石虎是高階掠食者,農藥會在食物鏈中層層累積,雖然目前尚無直接證據,但農藥的影響可能是造成石虎生病並增加路殺風險的重要原因。

台大生工系教授范致豪則在苗栗地區檢測了79個土樣,發現其中有67種農藥,並將這些數據與石虎路殺的地點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路殺地點周邊的農藥風險指數普遍偏高,特別是在卓蘭與苑裡地區。

石虎瀕臨滅絕:棲地破碎與農藥慢性中毒威脅加劇

路殺石虎送檢結果

台灣目前僅存兩種野生貓科動物,其中一種已被認為可能已經絕跡,即臺灣雲豹,而另一種則是瀕臨絕種的石虎(豹貓)。石虎,俗稱「山貓」,體型與家貓相仿,主要棲息於15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
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石虎的蹤跡曾在苗栗、台中、彰化、南投,甚至台南等地發現。

目前台灣剩下的石虎數量不到五百隻,而石虎的生存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其中人類活動對其生存的影響尤為顯著。由於人類活動區域與石虎的棲息地重疊,許多工程建設和活動場址的開發造成了石虎棲地的破碎化和劣質化。除此之外,道路建設也割裂了石虎的棲息範圍,造成頻繁的路殺事件。
除了棲地破壞,石虎還面臨另一個重大威脅:農藥與環境化學品的使用。

根據2015至2016年屏科大野生動物研究所的解剖調查,對六隻路殺石虎屍體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屍體的肝臟中均檢測出毒鼠藥,而部分胃部則發現了農藥的痕跡。該所教授裴家騏指出,毒鼠藥的影響屬於長期的,而農藥的作用則較為短暫並能迅速分解。這表明石虎長期暴露於農藥風險之中,處於高風險的環境中。

農藥與環境用藥長期暴露,恐導致石虎虛弱易受路殺威脅

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貞志正在解剖石虎

2019年12月,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的范致豪教授與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護所的裴家騏教授共同發表的研究顯示,石虎棲息地中的農藥和其他環境用藥會增加其健康風險。這些化學物質的長期接觸不僅引發慢性中毒,還會干擾石虎的正常行為。

裴家騏教授指出,石虎的路殺問題可能只是其死亡的最終表現,並強調許多石虎屍體中都能檢測到不同濃度的農藥。他進一步表示,他們高度懷疑這些環境中的農藥是造成石虎健康問題的根源,導致它們變得虛弱且容易生病,最終成為路殺的受害者。

陳貞志副教授補充說,石虎變得易被捕或遭遇路殺,正是因為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
他提到,過去曾有過高劑量農藥造成石虎急性中毒致死的案例,但目前最令人擔憂的,卻是石虎的慢性暴露問題。

例如,老鼠藥會影響石虎的血小板功能,造成它們在輕微受傷後無法有效凝血,甚至可能出現長期的出血狀況。

農藥透過食物鏈積累,生物放大作用影響石虎健康

根據陳貞志的解釋,研究顯示農藥和環境用藥會讓老鼠的反應變得遲緩和不靈敏。
石虎的慢性中毒主要源自於食物鏈中的生物放大效應,意指農藥和毒鼠藥會透過食物鏈逐步積累到石虎體內。作為食物鏈中的高階捕食者,石虎透過捕食其他動物而攝入這些有害物質。

裴家騏指出,儘管無法直接讓石虎攝入農藥進行實驗,但目前的研究間接證明,持續暴露於污染環境中會影響石虎的健康。

當石虎生病時,並非立刻死亡,較輕的症狀可能讓它們選擇隱匿,這使得追蹤和研究農藥對石虎健康影響的直接關聯變得更加困難。

苗栗79個鄉鎮土壤檢測發現67種農藥,含劇毒成分令人震驚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范致豪

根據台大教授范致豪的研究,石虎主要分布在苗栗縣,尤其是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研究團隊在苗栗的9個鄉鎮採集了79個土壤樣本。經檢測,發現了67種不同的農藥,包括三賽唑、貝芬替、芬佈賜、亞脫敏等,其中還發現了幾種劇毒農藥如加保扶、芬滅松、毆殺滅,以及台灣使用量極高的陶斯松。

范致豪指出,根據農藥檢測結果,研究團隊可以評估這些農藥對石虎健康的潛在危險,並且這些風險是可以相互疊加的。換句話說,同一土壤樣本中發現的農藥越多,對石虎的健康危害就越大。
進一步分析後,研究顯示路殺事件的發生地點周圍農藥濃度較高,這也是造成石虎健康風險上升的原因,尤其是苑裡和卓蘭地區的健康風險最高。

石虎出現於慣行與有機農田兩種環境

根據過去的石虎路殺資料顯示,從2011年到2019年,共有119宗路殺事件,其中2019年的32宗數字是過去年度的兩倍以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助理研究員林育秀指出,石虎的路殺事件自2011年起才開始進行通報,這意味著過去的數據未必能完整反映真實情況,實際上可能遠超過統計結果。

林育秀進一步解釋,去年在不同類型的農田中架設了158台與36台相機,分別在慣行農田和有機友善農田進行拍攝,結果顯示63台拍攝到了石虎。兩種農田類型拍攝到的比例相似,顯示石虎並不偏好有機友善農田或避開慣行農田。然而,慣行農田的農藥使用常常不依照規範,對石虎構成潛在的危險。

生態服務補助條件:禁用除草劑與毒鼠藥方可領取獎勳金

為應對石虎遭受農藥與環境用藥威脅,林務局自今年元旦起推出生態服務給付計劃,重點保護四大瀕危物種,石虎為獲得獎勳最多的物種之一。該計劃的農地友善獎勳金要求農民在農作期間禁止使用除草劑、毒鼠藥、獸鋏、毒餌及非友善防治網,並確保農產品符合農藥安全檢驗標準,每公頃每年可獲得最高2萬元的補助。

羅尤娟指出,該方案尚在推行初期,目前僅要求農民避免使用除草劑與毒鼠藥,但尚未完全禁止所有農藥的使用,這樣可防止作物產量大幅損失。作物收成後,農產品將送檢,確保農藥殘留不超標。

改變傳統農藥使用習慣,探索兼顧生態保護的防治方法是關鍵

石虎保育協會棲地保育專員陳祺忠指出,老鼠常搗毀花生、地瓜等作物,這促使農民使用老鼠藥來防治。近年來,隨著各地政府逐步禁用毒鼠藥,且農民也擔心家中寵物誤食毒物,毒鼠藥的使用已有所減少,但仍有部分農民繼續使用。

對於林務局推出的生態服務給付方案,陳祺忠表示,這項政策有助於改善石虎的生存環境,但效果仍有限,主要因為不同農民的用藥習慣差異頗大,特別是老農仍傾向使用毒鼠藥。相比於金錢獎勳,陳祺忠認為更重要的是改變老農的農藥使用習慣。他建議,可以教導農民使用更具生態友善的防治方法,比如以石灰取代毒鼠藥,這樣不僅能防止老鼠吃掉作物,還能保護石虎免於食用受污染的老鼠。

學者呼籲:輔導農民精確用藥,以防止石虎遭受慢性中毒威脅

對於林務局的措施,裴家騏表示,相較於在作物收成後進行抽驗,更應該重點關注農民在田間的用藥管理。他指出,過去曾在田間的老鼠毛髮上檢測到2至4種不同的農藥,而且這些農藥能在老鼠體內保持長達三週。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石虎不可能在這段期間內不進食,因此它們持續暴露在這些農藥危害中。裴家騏強調,農藥的危害是不分季節的,石虎無法逃脫這樣的高風險環境。

陳貞志也指出,雖然台灣已逐步淘汰高毒性農藥,但現在最令人擔憂的是一些高極性有機磷農藥和殺蟲劑。這些化學物質會對所有野生動物造成長期危害,對於像石虎這類本就瀕危的物種而言,這些威脅尤其嚴重,因為一旦石虎的個體數量下降,族群再度繁衍的難度將大大提高。

裴家騏還建議,如果農委會能夠執行十年內將化學農藥減半的政策,所有野生動物在農藥環境中的暴露風險將大幅降低。他提議,林務局應與農糧署合作,從作物與田間兩方面進行監測,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生態服務給付政策的理念。


額外閱讀:玩娛樂城賺錢是真的嗎?三分鐘學會賺進人生財富! – 3A娛樂城
額外閱讀:什麼是台灣運彩投注?全網最完整線上賺錢投注指南 – 3A娛樂城

3A娛樂城-立即遊玩